查看原文
其他

邓晓芒:我对妹妹残雪说,这部作品恐怕在十年内没有发表的机会

▲1956年,残雪全家合影。左二为残雪,左三为残雪的哥哥、著名哲学家邓晓芒


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,我们家遭遇了57年反右以来的第二次大难,父亲挨批斗、遭到监禁和毒打,母亲被下放零陵“五七干校”折磨得九死一生,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已有四人下放农村,只有小妹妹残雪一直赖到有了“身边无人”政策(即父母年老身边无人照顾者可留一个子女不下农村),才获准留城。



▌荒诞的时代,埋头于读书


1969年,她16岁,我21岁;她在城里蜗居于一间六七平米的杂物间,我在农村“广阔天地”里摸爬滚打,但不约而同地,我们几乎同时开始埋头于读书。


那一年我回到长沙,忽然发现我这个妹妹已经长大了,她和我谈她看的书,大量的是小说,还有哲学,我恰好也正在如饥似渴地搜寻这些书。于是我们谈得非常投机,我发现她的有些见解很是独特,是她经过自己脑子思索而得出来的。


我们相约保持通信,交流心得。在后来一年多的时间里,我们经常写长信,动辄就是十几二十页,主要讨论哲学问题。当然那时我们看的哲学书主要是马克思、恩格斯和列宁的。


后来有一天,她突然来信说,她要把哲学放一放。我当时觉得,那些枯燥的理论对于一个女孩子也的确是太勉为其难了,也就由她去了。不过她一直没有放弃读书,主要是文学书。她在城里结交甚广,与下放各地的知青也有来往,能够借到当时流落到社会上的各种“禁书”。


▲残雪



▌从车间里走出来的先锋作家


残雪后来进了一家街道工厂当铣工,整整八年,由于她倔强的性格,受尽了底层社会的欺凌,也充分见识了中国人的劣根性。但由于她天性的善良,也由于文学书读得多,她仍然保持了对这些具有劣根性的国民的形而上的悲悯和温存。


现在想来,那八年时间对她来说恐怕既是不堪回首的地狱,但同时也是洋溢着生命之光的天堂。这种感觉自从她第一篇创作小说《黄泥街》以来,就是她几乎一切作品中贯穿的主题。


▲残雪在车间


如果说,我的哲学思考主要植根于十年知青生活的积累,那么她的文学灵感则有很多来源于八年街办工厂对她的熏陶。


她后来因结婚生子而退出街办工厂,继而自立门户开始学做裁缝,成为一个老练而世故的生意人,其实骨子里她仍然生活在自己创造的“天堂”中,一刻也没有失去生活的兴致和目标。


1983年,她带着自己的处女作《黄泥街》初稿来到武汉大学,与我的研究生同学和朋友们见面交流。那时她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,正在探索自己的创作道路,她的作品还带有不成熟的模仿痕迹,主要是受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束缚很深。


然而两年后,我再读到她的修改过(重写过)的《黄泥街》,那种感觉只能用“惊心动魄”来形容。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一种怪诞的写法,而且里面透露出来的那种摧枯拉朽的生命力,隐含一种令人恐惧的危险性。



我当时对她说,这部作品恐怕在十年内没有发表的机会,而且搞不好“要杀头的”。这绝非危言耸听,因为就在几年前,《第二次握手》的作者张扬就被判了死刑,“四人帮”倒台才留下了他一条命。

但形势的发展大大超出了我的预计。1985年,她发表了用同样怪诞手法写成的《污水上的肥皂泡》,第二年就先后在《中国》杂志上发表了《苍老的浮云》和《黄泥街》。一时间,人们纷纷在谈论残雪的作品,把她归入“先锋派”的代表性作家。


这种说法只有一点是对的,就是残雪的确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颇深,尤其是卡夫卡的作品,她还真是读进去了(为此她专门写过一本论卡夫卡的书《灵魂的城堡》)。



▌痴迷于外语,形成自己的文学理念


我由此终于明白了她当年为什么那么痴迷地自学外语了。那时我对她的痴迷很不以为然,当时正是她从厂里退出来,又还没有决定学裁缝的时候,她带着孩子,每天晚上听美国之音的“英语900句”,居然不久就能够去中学代英语课了。


▲残雪和她6个月大的儿子合影


我觉得,与其花这么多时间在外语上,不如多读点正经书。但事实证明,她的工夫并没有白费,这么多年来,她看了大量的外语原版书,并且具备了直接与外国朋友交流的语言能力。几十年来,直到今天,她一直保持着每天两个小时外语学习的习惯,已经能够在网上与国外的评论家用英语讨论文学和美学问题。


但她的文学风格绝不是照搬西方现代派或先锋文学,她是用自己在中国大地上体会到的生活去吃透西方现代文学的神髓,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念和文学道路。


她的小说中没有任何赶时髦或模仿的倾向,初看起来你可以说似曾相识,但读进去了,又说不出有哪一点是别人的,实际上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艺术的精神气质的相似性,它把读者带进了人类精神的一个更加深邃的层次。




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即将揭晓,10月5日将公布获奖结果。


根据英国博彩公司Nicer Odds的网站最新显示,当前,中国作家残雪,超过村上春树(排第六)等世界知名作家,稳居赔率榜第一。




▌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作家


残雪只有小学学历,在近几年的诺奖赔率榜上,她的排名一直稳居前列。和万年诺奖陪跑的村上春树情况类似,残雪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的常客,且在今年数次高居榜首。


对于陪跑,残雪曾回应:“博尔赫斯、卡尔维诺,我最崇敬的这两个作家都到死也没有得到诺奖。因为他们的作品之前太小众,但是他们的影响比有些得奖的作家还要大。……诺贝尔文学奖也不过是个以通俗作品为主的文学奖罢了,含金量很低吧。”


墙内开花墙外香,是这个时代非常常见的一件事,但“残雪现象”已经大大超过了“墙外香”的程度,她甚至能够用“墙外炸裂”来形容。


在世界范围内,她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最:作品被翻译得最多,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,拥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研究她的机构。


2015年,在国内没有获得过任何奖项的她,一举拿下英国、美国等三个国际性文学奖项提名。


她的作品被选入美国哈佛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、康奈尔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、日本国学院的文学教材,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收入美国大学教材的中国作家。


不仅如此,国外很多机构还专门成立了关于她的研究会,日本甚至还出版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研究杂志。

耶鲁大学出版社专门翻译残雪作品,有人问,为何不出版其他中国优秀作家的作品?社长说,我们只选择世界顶级作家的作品。


瑞典汉学家、诺奖评委马悦然:中国的卡夫卡,甚至比卡夫卡更厉害。


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桑塔格: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,我会毫不犹豫地说:残雪。虽然,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。


而与残雪一样,同是小学毕业的莫言,称她是中国当代最有才华的女作家。曾有人让莫言预测诺奖获奖人,莫言说:我不预测,但我希望是中国的女作家残雪。




▌最被国内忽视的冷门宝藏作家


不过,如此盛誉之下,残雪在国内大众、乃至国内文学爱好者的认知中,却仍属冷门作家。她只会在每年诺奖颁布后,短暂地被媒体翻出来作为“遗珠”介绍一番,然后继续冷门下去。


对于大陆读者,残雪不算有名。她在国内读者寥寥,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。国内文学圈,对她基本是“绕道而行”的“回避”与“失语”。


尽管作品不断,但残雪从未获得国内任何权威奖项。


残雪是中国作家中的特例。残雪喻意即“独立个性,拒绝融化”。在物欲横流、精神废弃的时代,她从社会染缸突围,并对国人精神世界进行深层解剖。她用自己在中国大地体会到的生活和创作,形成世界眼里的“残雪之谜”。


她能为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坛争得重要的一席之地,正如国际布克奖主席唐金所说:与批判性现实主义作家余华、苏童及诺奖得主莫言相比,残雪小说的想象力飞得更高,也挖掘得更深。


几十年来,残雪的创作如“井喷”涌现,长篇小说如《黄泥街》《黑暗地母的礼物》,中短篇小说集如《鹰之歌》《传说中的宝藏》,西方文学解读如《灵魂的城堡》《辉煌的裂变》。




▌对灾难的深刻反思,形成她另类的风格


残雪另类的风格,与她特殊的经历及对这段经历的深刻反思有关。生于1953年的残雪,4岁时,家庭即遭大难,任《新湖南报》社长的父亲受到反右冲击,几年后,她的父母在运动中再遭劫难,抚养她的外婆因饥饿死去……大弟也在动荡中意外死亡……


动荡期间,残雪进入一家街道工厂当铣工,受尽厂长的欺凌;做工人的这八年是她不堪回首的地狱,而她写成的第一部小说《黄泥街》,就隐藏着这八年酝酿下来的梦魇母题。


残雪的哥哥、著名哲学家邓晓芒说:由于她倔强的性格,受尽了社会欺凌……早早就见识社会的冷酷,使残雪对人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。


很多人认为,某种意义上,残雪比莫言更深刻。因为莫言笔下,还抱着希望。但在残雪作品里,这种“乐观”没有了。那些无法呼喊的悲怆、穷形尽相的人性、污泥浊水中的挣扎,在她异常清晰头脑下,成为极端癫狂世界的真相。


▲残雪与哥哥邓晓芒



▌无法被定义的残雪,写作是她的“复仇”


《黄泥街》的写作,是残雪趴在缝纫机上完成的。当时,残雪已经结婚生子,失去工作的她想办法开了一家缝纫店,做了一名裁缝。


1983年,30岁的她带着刚刚写成的《黄泥街》四处访人交流,两年后,她的第一篇文章《污水上的肥皂泡》成功发表,这个“蓄意杀母,最后将母亲变成一盆污水”的阴森怪异故事,是残雪在中国文坛亮出的第一个姿态。


第二年,她的两部小说《苍老的浮云》和《黄泥街》相继发表,残雪瞬间从一个籍籍无名的裁缝,成为文学界都在讨论的“先锋派”代表人物。


然而,“先锋派”根本无法定义残雪,她的作品如此另类,只能勉为其难地塞入先锋派的阵营。


残雪的文学世界,是一个梦魇构成的黑暗世界。同样是对那个特殊时代与特殊经历的反思,莫言、余华等人的作品在写尽黑暗与苦难后,总会看到一丝光亮与希望。


而残雪笔下的垃圾、蛆虫、蛛网、尸体,从来没有获得过重生与光亮的权利,“她近乎本能地怀疑着她所置身其中的时代,用一种决绝的方式与之对抗。”残雪本人也曾在采访中说:“我写这种小说完全是对人类的一种计较,非常念念不忘报仇。”


是的,写作是她的复仇,这远比反思来得深刻彻底。同时,这也让她达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文学世界。正如邓晓芒所说,她文字的背后,是“人类精神的一个更加深邃的层次。”


残雪敢思敢言,然而,由于种种原因,她的作品能在国内出版流行殊为不易。为此,我们几经周折,从出版社获得最后库存,组成残雪精选作品集,并且全部作品均获得残雪钤印。本套全钤印版库存不多,售罄即再难有货。长按下图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抢先收藏:



▍延伸阅读

冷门作家残雪又成诺奖热门:位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首位!

残雪:越是自恋的文化,对天才的毒害越可怕

先驱者的悲哀:中国坐失二十年

人命关天:皇权大还是刑法大?

我读到此遗嘱时,泪花忍不住流淌出来(无删版)

集体行为的逻辑:人人都想“搭便车”

中国作家残雪又成诺奖热门,本人曾三句话回应

陈平原:你真的是中山大学毕业的?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少数派文库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